我們問ChatGPT:為什麼要學習?

我們問ChatGPT:為什麼要學習? 最近很夯的人工智慧應用ChatGPT,能夠透過大數據及龐大的資料庫,以關鍵字問答的方式,提供使用者欲索取的資訊。 暖鹿的服務核心在於「學習習慣養成」,在進行「讀書」這個行動前,學習動機就相對重要,因此我們常常和孩子與家長聊「為什麼要讀書」,我們也把這個問題丟給ChatGPT,一起來看看這項最新科技給我們的答案。 【為什麼要學習】 學習是一種持續地、不斷進步的過程,可以幫助我們增長知識、提高技能和認識世界。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圍的環境,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困難。此外,學習也可以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的潛能和能力,拓展職業發展的道路,增強競爭力和適應力。總之,學習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,是實現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,也是人類追求幸福和進步的重要途徑之一。 機器人所回答的內容,完整到令人驚艷。我們看到幾個關鍵字「知識、技能與認識世界」,這與108課綱中提到的「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」前兩項有所對應,而態度的部份則是人工智能沒有提及的,有關價值觀建立、人格素質養成及道德觀等,這些對於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,需要透過學習而發展的「態度」,難道是機器人認為不重要的嗎?或是問題的關鍵資訊不足?因此我們進一步詢問ChatGPT。   【品格教育、價值觀養成與道德感,對小學生的教育而言重要嗎?為什麼?】 1.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:在小學階段,學生正在發展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,這對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。品格教育、價值觀養成和道德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包括尊重他人、責任感、公正、誠信等。 2.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:品格教育是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課程,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。透過品格教育,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做一個勇敢、誠實、負責任的人。 3.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:正確的價值觀和品德素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,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。 4.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:品格教育和價值觀養成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社會責任,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公益事業,提高社會貢獻度。 總之,品格教育、價值觀養成和道德感對小學生的教育非常重要。透過這些教育方式,學生可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品德素養,增強社會適應能力,並且培養出一種積極向上、負責任的生活態度,從而在未來的成長中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潛力。 過往大家在談品格的部分,包含衛生習慣、禮貌、學習態度,甚至是個人信用、責任感、氣質...等,都會歸咎在「家教」,並期待這些人格特質的養成會是在原生家庭中發生。而108課綱所提及的「態度」就是囊括上述的品格教育、價值觀與道德感。也就是說,品格養成不再只是家長的事,學校也一起雙管齊下。 「讀書」不只是學習知識,更要看見知識的背後,所帶給孩子的啟發與塑造潛能,這也是社會化的一環。     透過科技的幫助,從大數據的資訊海洋中,歸納整理出重點,的確可以讓我們更全面的看見教育的輪廓。隨著科技浪潮的興起,ChatGPT在教育上的相關爭議,包含取代專業人力、報告論文代筆及學習歷程由機器人撰寫等,也都會是世代更迭的一個過程,我們也持續關注人工智能的進程,同時也學習「好好使用工具,但持續進化我們的個人價值」。   ---  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 對於這一題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    

Continue reading

如何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

 如何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   本會的【鹿寶寶助學服務計畫】服務核心為:為孩子培養讀書習慣。 但為了避免無效學習、為做而做,我們在家庭訪視時,都會和孩子聊聊學涯規劃,這是為什麼呢?今天要來分享,我們是如何啟發學童的學習動機。   【什麼是無效學習?】 還記得小的時候上課常常在放空,但是會拿起筆記本抄寫課本上的文字或老師課堂說的話,最後寫出滿滿一頁的筆記,感覺特別充實和有成就感,但對於內容完全沒有理解,甚至背不起來,只是滿足於寫出一堆字,這個行為就是一種無效學習。 可以觀察到,所謂的無效學習在於「沒有思考」或是「缺乏理解」的行動,最直觀的影響就是,耗費許多時間,但在進行考試或測驗時,卻無法展現出學習成果。 無效學習往往發生在缺乏學習意願,但被迫參與課程或新的學習方式,在消極心態下,做給他人看「我有在讀書聽課」。 當我們服務的個案是缺乏學習動機的情況下,必須先提升其學習意願,否則不但沒有幫助到孩子,反而成為新的學習壓力、孩子不愛讀書的理由又多了一個!   【引發學習動機】 學習動機低落的原因相當多元,除了與學習環境、原生家庭關係、自我認知與價值判斷等有關連性。我們可以設想方方面面的因素,但無法改善結構性與原生家庭的挑戰與狀況,只能透過啟發孩子個體認知,也就是要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動能,而非是「大人叫我做的」。   🦌鹿寶寶助學服務計畫的「啟動流程」 ▶傾聽孩子想法,需求是否有被滿足? 有時候大人容易站在解決問題的角度,以結果論來看孩子。若沒有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,就會想方設法要讓孩子改變,以符合社會期待或是大人認為得好。 但我們永遠要提醒自己,小朋友不是我們的敵人,也不會有一個小朋友是故意要在學業上失敗。多數的情形是,孩子有一些需求沒有被滿足。這邊提到「需求」非指純物質,也許是一個肯定與認同,或被賦予期待及關注。 有些孩子為了得到師長的關注,會下意識的學業失常,從而得到「糖果」。由此可知,在我們看來很細微的表現,對孩子而言,會產生不可言喻的變化。 為了更認識個案的學習情況,暖鹿老師會多問且聽。在實務上,多數孩子不善表達且對陌生人有防備心,但暖鹿老師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拆解出其需求,例如缺乏目標、沒有認知或自我否定,從而給予鼓勵與幫助。   ▶現實世界中,學習可以得到的利益為何? 初步釐清孩子的學習狀況後,暖鹿老師會為孩子建立學習價值,孩子找不到學習的動機與意義,那就一起創造一個具體且迫切需求的學習動能吧! 在這個階段,不會檢討讀書成效、考試分數與學習表現,而是清楚直白的讓孩子知道,讀好書可以得到的好處有哪些? 1.減輕家中經濟負擔 如果讀好書,爭取考上公立學校,配合政府相關學雜費減免,能夠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。雖然讀書很枯燥乏味,但為了最愛的家人,你是否會願意試試看。 2.估算生活開銷,建立金錢價值觀 中低年級的孩子對於金錢的概念尚不夠清楚,暖鹿老師會粗淺的估算吃飯錢、水電瓦斯與房租等,讓孩子對於基本開銷有一個概念。當有了一個支出金額的標準後,就可以對應出未來職涯選擇的收入水平。 在這裡,我們不是鼓勵孩子追求物質,而是透過生活開銷的需求,開始建立薪資所得的期待,這在學涯發展上與挑選就讀系所等規劃也息息相關。 3.未來選擇權 「選擇權」是指你擁有決定就讀學校、系所甚至是生活水平、生活方式與工作選擇的優先權,最直觀來說,升學測驗的分數越高,你就越能選擇自己想就讀的學校,這也關乎未來的人生道路。這些聽起來理所當然的道理,一但被有條理的攤開來闡述,其實是能夠啟發孩子更多的想像,創造其學習動機。   ▶改變認知,我做得到! 部分孩子總是羨慕旁人「班上的小花就是很聰明,隨便考試都滿分」,相較起自己,常常讀了很久的書,在考試時卻腦中一片空白,久而久之減損自我認同,潛意識逐漸建立出「我不是讀書的料」,認為自己也許就是班排名中的某個名次,也許不會更低,但也不可能更高。當大家在討論未來要考取的學校時,他甚至會認為「我一定考不上,不用想了。」 對於這類型的孩子,給他再多的雞湯也沒有用,必須用實證讓孩子知道,目標並非遙不可及。 舉例:小邦很希望可以考上公立高中,但他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。而老師會將公立高中平均考取分數及各科所需答題率(每科至少答對幾題即可達標)算給孩子聽,將目標量化後,有了更明確的方向,孩子就可以相信自己能做得到,升學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。   【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些?】 暖鹿服務的個案包含經濟弱勢、新移民與單親家庭,這些孩子往往無法被好好的回應其學習需求;都市的孩子學習表現一有落差,可以得到各種資源的補強,這是弱勢學童無法獲取的挹注。 盼能在【鹿寶寶助學服務計畫】,為台灣弱勢教育帶來改變與曙光。 -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 對於這一題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

Continue reading

素養重要還是學科重要?

素養重要還是學科重要?   在108課綱強調「核心素養」的框架下,孩子也漸漸了解到素養能力的重要性。 ▶核心素養包含三大面向與九大項目: ✓ 自主行動: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、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、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✓ 溝通互動: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、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、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✓ 社會參與: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、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、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如果要把上述課綱中提到的,好大好遠的「素養能力」講得更白話,就可以回到「核心素養」的定義: 讓一個人能夠適應社會生活與面對未來挑戰,包含在未來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,以及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所需要的能力。 這樣講起來,素養教育確實是解決過往大家常說「學校沒教的事」,現在學校也開始培養孩子的人格特質、普世價值觀養成。   所以,學科還重要嗎?   — 【學習學科是為了考試?】 在學校習慣將基本學科稱為「考科」,包含:國語文、英語文、數學、社會、自然科學。 很自然地,在學習這些科目時,孩子的第一直覺會是「因為要考試,所以我要讀這些書」——考試變成了一個學習動機,而現今大家正重新檢視升學制度,逐漸降低考試的形式主義(如免試入學、繁星計劃等),但孩子將讀書動機停留在「為考試而讀」,若有一天不用考試了,就很容易因為失去了學習動機而放棄學習——不用讀書了! 我們先回過頭來討論「考試」這件事,有一部份的孩子在考試中可以得到很強的成就感與榮耀,因為考試成績優異,得以獲得師長們的肯定與認同,甚至在與其他同學的競爭過程中,從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(比別人優秀),但這種類型的孩子,只因為他的「擅長」正好符合體制,若無法從考試中獲取成就感的孩子,也將學習動機放在「為了考試而讀書」,那他會背上滿滿的考試壓力,永遠在追逐成績與分數。 若讀書不是為了考試,那還能是什麼?會不會大人們說了很多對「學科」過度理想化的包裝,但孩子們日復一日的讀書,真的能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嗎? - 【學科與素養同等重要】 素養能力養成並沒有專門的課程教授「素養」,而是透過各門學科以素養導向的方式授課,我們無法將素養與基本學科分割,甚至在「核心素養」中提到的「知識」,就是學科的展現之一。 因此,孩子不能選擇只注重品格,相反的,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學科之於,更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素養能力。 在過往討論學習壓力與教育制度的不足,例如「填鴨式教育」指囫圇吞棗將課本上的內容塞給學生,為什麼要讀?如何運用?也許連師長都不知道,因為大家都是在相同的制度下長大。但我們不應過度消減學習學科的重要性,這些基本學力會是孩子在適應社會的基礎能力,若缺乏數理能力、識字辯讀、社會與自然科學等知識,將無法與社會交流,對於未來的發展將受到許多限制。 所以當孩子問:素養重要還是學科重要,可以告訴他,學科學到的東西也是素養的一部分!如果你覺得素養很重要,那更要好好學習「學科」。 ---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 對於「核心素養」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

Continue reading

素養題對於偏鄉孩子的挑戰

素養題對於偏鄉孩子的挑戰 108課綱強調「核心素養」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,考試題目也要「素養化」,以前單刀直入的考題,現在都需要以生活情境做為命題素材。 在題目出現大量時事與生活情境時,偏鄉學童卻因生命經驗所限,無法看懂題目,究竟是為什麼?   【什麼是素養題】 「  1+1=?      媽媽左手有一顆蘋果,右手也有一顆蘋果,你看見媽媽手上總共有幾顆蘋果?  」 素養導向命題方式是為符合「核心素養」的課綱方針,在命題上會有幾個重點: ▶ 生活情境化 以真實生活會出現的情景與狀況作為命題的素材。 ▶ 整合應用能力 考察學生是否能夠運用知識與技能來探究生活中或學術上的問題, 包含:閱讀理解、邏輯推論、圖表判讀、批判思考...等。 ▶ 跨領域/學科應用 考察學生是否融會貫通,將不同領域或學科所學來處理一個主題中的相關問題。   【素養題最直觀的特色——題目好多字】 為了將生活中的情境與考科結合,在考題上會用許多文字來進行陳述,因此與過往的題目相比,會顯得「落落長」,同時也更考驗考生對題幹的理解與閱讀能力。 不只如此,有時候題目也會用表格或生活化的圖文替代,如LINE對話視窗、新聞畫面、小插圖...等。往往孩子在理解題意上就需要花很多時間,對於閱讀能力相對較弱的偏鄉學生而言更是辛苦,因此常會發生,看到題目就放棄作答的情形。   【偏鄉學童面對素養題的困境】 我們訪問一位偏鄉老師,他提出幾個實務上碰到的問題: 🅧 偏鄉孩子的生活經驗不足 文化刺激低 我們常提到的「生活情境」在偏鄉地區也許長得不太一樣,孩子的生活範圍相對狹隘,生活體驗有限,部分孩子可能從未離開過居住的小村落,家裡更沒有電視,無法掌握現今時事。 老師說,偏鄉地區現在最缺的不是物資,就算孩子家裡有電視或手機,但缺乏引導與陪伴,孩子在使用資源時,往往還是圍繞在遊戲、娛樂上。因此當考卷上出現所謂的「情境題」,這些孩子不一定能夠理解,或能夠在腦海中出現畫面。 🅧 閱讀能力普遍不佳 兒福聯盟在2020年調查「台灣兒少閱讀學習力之城鄉比較」,其中在閱讀資源這塊,偏鄉家庭不但家中藏書量較少,孩子也普遍缺乏個人書桌或閱讀環境。 而家長陪伴與引導閱讀活動,是養成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因素,但與都會區家庭相比,引導閱讀的家庭功能仍舊比較薄弱。 前面有提到,素養題需要運用邏輯與閱讀力理解題意,當閱讀能力不足,孩子可能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「看懂題目」。 – 素養題很注重生活應用,學生需要辨別「題目資訊」及「要解決的問題」,但因題型太廣,已經不能用過往寫試卷的方式大量練習,反而需要孩子更多的融會貫通與思考,同時加強閱讀能力。 而偏鄉的軟資源(師資、人力與陪伴)原本就較都會區不足,暖鹿也期盼透過「鹿寶寶助學服務計畫」陪伴偏鄉學童建立讀書習慣與閱讀能力,不再因為看不懂題目而失分。 ---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 對於「核心素養」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

Continue reading

學習歷程是沈重的包袱

學習歷程是沈重的包袱   108課綱的第二份挑戰,主要發生在高中的學生。 「學習歷程檔案」作為甄試入學的書面資料,取代過往備審文件,讓升學制度不再侷限於傳統紙本測驗,更能展現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多元能力,並反映出其學習軌跡、個人特質與發展潛力。 看似在升學路上開拓新的管道,讓擁有不同領域特質的孩子都能被看見,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爭議呢?   【什麼是學習歷程檔案】(資料來源:作伙學!) 學習歷程檔案呈現考試外的學習成果,並藉由高中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,探索學生自身興趣與發展。與過去備審資料不同的地方在於,並非以獎牌、獎狀等成果為主,更多展現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歷程。 學習歷程檔案包含六個項目:基本資料/修課紀錄/課程學習成果/多元表現/學習歷程自述/其他個別校系指定資料。 ▶基本資料、修課紀錄 除了學生基本資料外,包含學習科目與在校成績。 高中學校會在每學期將資料上傳至政府建置的「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」。 ▶課程學習成果 學生可選擇傳統基礎學科、實作課程與活動等,呈現最有興趣與最努力的科目成果。 作品格式不拘,可以是成果作品、歷程紀錄、心得或學習單等。 ▶多元表現 包含幹部證明、社團證明、校內外競賽、服務經驗與自主學習計畫成果等。 ▶學習歷程自述 高中學習歷程反思、就讀動機與未來學習計劃、生涯規劃等。 ▶其他個別校系指定資料 依照欲申請之校系規定。 *在申請入學時學生於「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」勾選三項課程學習成果與十項多元表現交付大學端審查與評分。 - 【學習歷程檔案用在哪裡?】 高中升大學的入學管道包含:繁星推薦、分發入學(指考)、申請入學(學測)...等。 「學習歷程檔案」將用於申請入學之備查資料,計分比重併同甄試分數最少佔一半。 ✓採計項目 ☐學測成績→不超過50% ☐校系自辦甄試+學習歷程檔案→不低於50%   【問題在哪裡?】 聯合報在2022年有做一份民調,顯示「學習歷程檔案」之挑戰: ▶ 92.3% 高中實施學習歷程檔案遭遇困難 ▶ 64.7% 不確定大學參採標準 ▶ 54.2% 學生上傳意願低 ▶ 51.9% 學生壓力與作業量過大 ▶ 50.7% 教師對學習歷程檔案認知不一   三年級,小米(化名) 每學期都認真做學習歷程,壓縮很多準備學測的時間,等考完才發現其實還是用考試成績決定高度,真正有能力、熱忱的人,根本連心儀大學的門票都拿不到,完全失去讓教授看到作品的機會。 三年級,白老鼠(化名) 學期末總是有大量的作業與考試要完成,再加上很多老師其實不了解108課綱,而以其作為理由,逼迫我們做出不合理數量的報告,學生心力交瘁,但為了進入好的大學而不得不配合要求。 二年級,Steven(化名) 不確定製作方向是否正確,沒有前例能參考,教授希望看得到和學校老師教導的不同。 一年級,小明(化名) 你想要一個16歲的高中生決定未來30年的志向?而且我們那麼辛苦做學校歷程一堆教授都翻翻而已,那我們做心酸的喔?那這樣他上課我們也聽聽就好,編排課綱的人要不要自己來做看看。   【我們的看見】 108課綱自2019年8月開始實施,至今已經三年多,在「學習歷程檔案」的部分,從問卷上顯示最多學生反應的是: ✓「學習歷程」所衍生之作業與報告,壓縮考科準備時間。 ✓ 考試制度讓「學習歷程」之立意無法完全展現,最終淪為為做而做。 ✓ 高中老師與大學審查教授對於「學習歷程側重」標準不一,學生無所適從。   許多人都在期盼能有更多配套措施,讓認真準備「學習歷程檔案」的學生能夠在升學上更有優勢,而非為做而做,且投入的時間效益不明。 或許讓「學習歷程檔案」作為一個選項,而非硬性規定,學生可以自主決定,將時間分配在考科準備或展現自我特質,真正讓學習歷程能夠呈現考試之外的學習軌跡。 ---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 對於「核心素養」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

Continue reading

老師,為什麼我要上課讀書?

老師,為什麼我要上課讀書? 上次我們聊了考試本質,今天要來聊聊上課與讀書的意義。 最近和一名偏鄉國中老師談教育現況,從108課綱教改後,學校老師們舉步維艱的開始改變教學模式,但仍然遇到許多挑戰,首先會碰到的問題是   學生問:為什麼我要上課?   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我們也鼓勵孩子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思考,在以前讀書真的沒有為什麼,好像大家都會認為,身為學生的責任就是讀好書,最後考好大學,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「為什麼要讀書」,但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,就是期待學生能夠具備「問題理解、思辨分析、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」。 -- 【上課讀書是知識導入的過程】 直接破題來討論「讀書」這件事,就某個層面來說,讀書是一種「知識導入的過程」,之所以說是「過程」,就是因為知識導入的成效要靠師生一起努力(老師教得好、學生聽課認真),這可不是坐著聽課就能夠發展出各種素養。而上課雖然不是唯一吸收知識的管道,但確實是一個通用的方式,也有部分家長會讓孩子嘗試在家自學的方式,但那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。 【為什麼我們需要知識?】 好!所以讀書是為了吸收「知識」,那為什麼我們需要它?我又沒有要當學者或專家!知識與我有何干係? 如果家長被孩子問到這一題,也許可以試著用不同角度來與孩子討論,當孩子對其中一個議題沒興趣,就可以往另一個面向來讓他思考。   -成就來自於知識? 成就往大了講可以是具唯一性的,如台灣的總統、世界的首富等。但在自己的領域中發揮所長,被眾人景仰,這也是成就。 光是可以做好一件事情,我也認為是一個成就。 如果定義「成就」為:做某件事的「正向成果」,那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,就需要運用「知識」、「方法」與「經驗」。 —— 想像你要烤一塊餅乾,對於知識了解的深淺範疇,攸關你可以變化出多少程度的口感、風味、樣貌,如果只會「方法」,那充其量只是擁有一套工具,需要「知識」幫忙打通中間的關竅,可以做出各式各樣好吃的餅乾,讓同學圍繞著你撒花、膜拜。 ——   -要有常識也要有知識! 常聽到別人說「沒知識也要有常識」,沒有常識你會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,但其實常識與知識只差在相對性的普遍度,太多人知道的知識就會被稱為「常識」,不過對部分人來說的常識也許是另外一波人特別的知識,所以不要小看學校學到的東西,往往這些不但是「知識」也可以是「常識」,幫助我們與社會接軌、交流。 —— 我們每天都會看天氣預報,氣象主播說的“鋒面”、“對流”、“氣旋”、“熱帶性低氣壓”,這些如果你都聽得懂,代表自然課有認真上課唷。 ——   -知識與「能力」、「選擇」息息相關 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人在職場上、在生活中及人際關係裡,可以被稱為「滿有能力的人」,除了要看他的行動力外,最直觀的指標就是,他懂的知識有多少。 我們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,甚至是將知識發展成「專業技能」,當你擁有越深或越廣的專業能力,你擁有的選擇權也會相對提高,包含選擇想要讀的學校、想要從事的工作、想要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模式。 —— 職業不分高低貴賤,但如果你學的越多,你就越能夠嘗試各種不同的產業、職位,藉此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方式。 ——   其實講來講去,上課就是一種儲備知識、能力的管道,在我們出社會後也都會為工作或興趣,主動進修「上課」,對於知識的價值,也是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才感受到其彌足珍貴(很多課程都好貴)。因此對孩子而言,以往我們會說「等你長大就懂了」,但現在我們要陪著孩子開啟一個對話,用不同的角度與面向,讓孩子一起來思考「為什麼我要上課讀書」。 ---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 對於「核心素養」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