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試入學讓孩子不用讀書了?

【高中完全免試入學,不用考試也有學校讀!】

為落實十二年國教「全面免試,就近入學」目標,教育部111學年度擴大試辦高中學校完全免試入學,招生名額增加至一萬五千餘名額,共有122所公私立高中參與。

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學校「共襄盛舉」,主要還是少子化的影響,高中普遍減班且招生困難,對於入學的標準也不斷在調整。

而免試入學這項升學管道其實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,因此不需會考成績也能入學,當不用考試也有學校就讀,孩子自然而然會抱持著,考試隨便考一考就好的心態。

 

【免試入學徹底解放讀書壓力,孩子不用讀書了?】

有學者提出:不該用「考試」作為學生的學習動機,更期待孩子能有自主學習能力。但在實務上,學生有確定免試入學的學校後就會徹底解放,當老師開始協助班上同學為會考複習時,這些已經有學校讀的孩子不見自主學習,反而是「提前放暑假」。

此現象在偏鄉地區更是常見,家長對於孩子可以就近讀書樂見其成,此時老師就很難要求學生讀書,班級的學習風氣也會大受影響,認真讀書的學生除了要準備考試,還要調整心態不受同學影響,實在是挺折磨人的。

 

【我們的觀察】

免試入學已經實施多年,只是名額與參與的學校越來越多,可以看見教育部在「降低考試的形式主義」上下了不少功夫,回歸考試的意義,在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:「國中教育會考」是中華民國教育部為國民中學九年級學生所舉辦的——【標準化成績評量】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標準化成績評量 ——也就是有【標準】【分數】【評定】學生的「學習進度」,因此此項考試應該要看見的是孩子學了多少,尚有哪裡不足,當孩子因為升學不需此項成績就擺爛,與過往將「成績」作為功能導向使用,沒什麼不一樣。

我們不應追逐考試成績「為考試而考試」,但應善用考試這項「工具」去檢視學生階段性的學習里程。

 

【放棄學科等於放棄全部】

孩子得過且過的心態令人擔憂,屆時在高中做銜接教育會很辛苦,要把國中沒有紮實學習的學科補全,等到考大學時,同樣需要再經歷一次備考的過程。

108課綱教改所強調的「素養能力」,多數是源自於學科。舉例:以「國文」科目而言,能夠讓學生發展閱讀能力,包含文意理解、溝通表達,都是在學習學科的過程中培養。

而「不用考試就不讀書」的孩子,在學科與素養能力雙雙失分,無論後面考上如何的高中或大學,其實都已經不重要了,因為過程中失去了積累與學習,這才是最大的損失。

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

對於「核心素養」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