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,為什麼我要上課讀書?
上次我們聊了考試本質,今天要來聊聊上課與讀書的意義。
最近和一名偏鄉國中老師談教育現況,從108課綱教改後,學校老師們舉步維艱的開始改變教學模式,但仍然遇到許多挑戰,首先會碰到的問題是
學生問:為什麼我要上課?
其實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我們也鼓勵孩子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思考,在以前讀書真的沒有為什麼,好像大家都會認為,身為學生的責任就是讀好書,最後考好大學,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「為什麼要讀書」,但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,就是期待學生能夠具備「問題理解、思辨分析、推理批判的系統思考」。
—
【上課讀書是知識導入的過程】
直接破題來討論「讀書」這件事,就某個層面來說,讀書是一種「知識導入的過程」,之所以說是「過程」,就是因為知識導入的成效要靠師生一起努力(老師教得好、學生聽課認真),這可不是坐著聽課就能夠發展出各種素養。而上課雖然不是唯一吸收知識的管道,但確實是一個通用的方式,也有部分家長會讓孩子嘗試在家自學的方式,但那不在我們今天討論的範圍。
【為什麼我們需要知識?】
好!所以讀書是為了吸收「知識」,那為什麼我們需要它?我又沒有要當學者或專家!知識與我有何干係?
如果家長被孩子問到這一題,也許可以試著用不同角度來與孩子討論,當孩子對其中一個議題沒興趣,就可以往另一個面向來讓他思考。
-成就來自於知識?
成就往大了講可以是具唯一性的,如台灣的總統、世界的首富等。但在自己的領域中發揮所長,被眾人景仰,這也是成就。
光是可以做好一件事情,我也認為是一個成就。
如果定義「成就」為:做某件事的「正向成果」,那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,就需要運用「知識」、「方法」與「經驗」。
——
想像你要烤一塊餅乾,對於知識了解的深淺範疇,攸關你可以變化出多少程度的口感、風味、樣貌,如果只會「方法」,那充其量只是擁有一套工具,需要「知識」幫忙打通中間的關竅,可以做出各式各樣好吃的餅乾,讓同學圍繞著你撒花、膜拜。
——
-要有常識也要有知識!
常聽到別人說「沒知識也要有常識」,沒有常識你會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,但其實常識與知識只差在相對性的普遍度,太多人知道的知識就會被稱為「常識」,不過對部分人來說的常識也許是另外一波人特別的知識,所以不要小看學校學到的東西,往往這些不但是「知識」也可以是「常識」,幫助我們與社會接軌、交流。
——
我們每天都會看天氣預報,氣象主播說的“鋒面”、“對流”、“氣旋”、“熱帶性低氣壓”,這些如果你都聽得懂,代表自然課有認真上課唷。
——
-知識與「能力」、「選擇」息息相關
我們要怎麼判斷一個人在職場上、在生活中及人際關係裡,可以被稱為「滿有能力的人」,除了要看他的行動力外,最直觀的指標就是,他懂的知識有多少。
我們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,甚至是將知識發展成「專業技能」,當你擁有越深或越廣的專業能力,你擁有的選擇權也會相對提高,包含選擇想要讀的學校、想要從事的工作、想要的生活品質與生活模式。
——
職業不分高低貴賤,但如果你學的越多,你就越能夠嘗試各種不同的產業、職位,藉此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方式。
——
其實講來講去,上課就是一種儲備知識、能力的管道,在我們出社會後也都會為工作或興趣,主動進修「上課」,對於知識的價值,也是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才感受到其彌足珍貴(很多課程都好貴)。因此對孩子而言,以往我們會說「等你長大就懂了」,但現在我們要陪著孩子開啟一個對話,用不同的角度與面向,讓孩子一起來思考「為什麼我要上課讀書」。
—
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
對於「核心素養」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