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壓力是不好的嗎?
【課業壓⼒讓孩⼦不想讀書】
今年兒福聯盟發佈的「2022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」指出,近五成台灣學童認為學校課業壓⼒⼤,即每2個兒少就有1⼈覺得學業壓⼒很⼤。
在學生時期大家是否都有過對課業的擔憂焦慮,深怕明天的考試會搞砸了,趕緊跟同學一起討論功課或熬夜苦讀、並幻想著,如果這時候有多啦A夢的記憶吐司在那該有多好。
當孩子在課業上有焦慮,對於「成績、分數、學業表現」產生壓力,可能出現兩種不同的情境。
🎈情境一
考不好會被罵,怎麼辦?好煩惱呀~
🎈情境二
沒差!反正就這樣~
【我們的觀察】
情境一的孩子因為過往的生命經驗,知道考不好會有不舒服的感受,因此產生焦慮,促使「行動力」產生,如熬夜讀書、抱佛腳準備考試,當然比較不好的行動包含作弊(錯誤行為,請勿模仿),但這些行動都是為了避免那些——會讓我不舒服的感覺產生。
而情境二的孩子,同樣是在過往的經驗中告訴他,考不好會有不舒服的感受,但是在「行動」後發現沒有改變,因此他改變了自己的「認知」——讀書考試與我的存在價值無關。
當失去了「學習壓力」的驅動力後,下一次、下下次與往後的考試,也彷彿事不關己。
【鼓勵孩子將課業壓力轉化成進步的動力】
從前面的情境可以看到,學習壓力不完全是個壞東西,正所謂「沒有壓力就沒有進步」,但我們要如何讓孩子不被壓力打倒,放棄學習,這個部分我們可以就學術面的剖析,來得到一些靈感。
📌學習態度三元素(王玲玲(2012) 學習環境與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)
學習態度的構成包含了認知、情感與行為,這三個面向相互影響,交叉作用。
【認知】我知道讀書對我的重要性是什麼 -> 影響判斷
【情感】讀書過程中帶給我的感受 -> 影響主觀感受
【行為】讀書這件事情具體執行的行動 -> 實際行動
📎轉換壓力的具體做法
我們可以參考三元素的面向來與孩子一起討論
【認知】為什麼要讀書?為什麼這麼多考試?
會不會是…沒有人告訴孩子讀書是為什麼而讀。
會不會是…太重視成績與分數,忘記了過程中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。
【情感】為什麼考不好孩子會有不舒服的感覺?
會不會是…因為會被老師或家長責罵。
會不會是…考不好可能會有懲罰。
會不會是…曾被說過「你好笨!」認同感剝奪。
【行動】有沒有花時間心力好好讀書
會不會是…沒有固定的讀書時間與習慣。
會不會是…少了學習方法,例如善用錯題本或自我測驗。
—
教育不是非黑即白,孩子不是機器人,沒有一套公式可以改變孩子
對於這一題,你有沒有其他見解